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参与、感恩、奉献、行动、收获
古语云:日行一善,功德无量。不记得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你从社会中获取了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付出了多少。
我们对义工志愿服务精神定为“参与、感恩、奉献、行动、收获。”这种义工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一是参与精神:参与精神是义工精神的基础,是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是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行动。
二是感恩精神:“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精神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生活态度,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我们感恩,就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学会了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用善举去服务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是奉献精神:“奉献” 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义工精神的精髓。义工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无私付出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义工高尚的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典范。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是行动精神: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人行善、善行天下,我们不相信世上有谁从不努力、从不参与、从不行动、就会有好的收获。我们知道发电机只有在飞速旋转,不停运动的时候才能发电;人类只有在大脑飞速运转的情况下才可能创造一项项的科学技术。雄鹰的翱翔,骏马的奔腾,鱼儿的畅游,都向我们证明了行动的快乐。积极参与,从现在行动,从点滴行动,感恩社会,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尽心尽力,以务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昂扬的志气,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义工的职责。
五是收获精神:收获精神是利他精神与利已精神的结合。义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有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也有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需求,甚至有一些明显利已的因素。义工在真心提供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被尊重感的满足、成就感的满足、交友需求的满足、领导才能锻炼需要的满足等,志愿服务是综合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