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义工文化
第一章 义工的基础常识
第一节 义工的定义
义工是指义务工作者,又称志愿者(Volunteer)。义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自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第二节 志愿服务的含义
团体组织或个人自愿无偿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公益性行为。
第三节 志愿精神的含义
志愿精神。一是志愿服务,二是不为报酬,三是利他精神。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
第四节 志愿服务的内涵
义工志愿服务是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一、对义工个人:
一是可以体现出义工自身的社会价值。义工志愿服务是传播知识、帮助他人,传播文明、服务社会。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个人对他人的价值、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现出个人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二是可以充分表露出人的善良本性。义工在志愿服务的队伍里,可以充分表露出自己的良知、责任、信念和情感。
三是可以感受到助人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助人是快乐的,看到困难中的人们因为自己的帮助而有所改善,看到社会某方面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改善,就容易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自己的生命充实、有意义。
四是可以培养自己的爱心,提高做人的品质。义工志愿服务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境界。无私地帮助他人,一定会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人生境界,使自己的品质变得高尚或接近高尚。
五是可以丰富生活体验,引发自己对于生命的思考和珍惜。参与志愿服务是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投入越多、体会越深。志愿服务的对象大多是生活中有困难的人,这会引发我们自身对于生存、生命、生活等方面的思考,由此开始珍惜现在的生活。
六是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于只参与活动的义工来说,可以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等。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来说,还能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处理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
七是可以提高自己的美誉度和可信度。公众对公益服务的评价很高,容易对从事公益事业的人产生信任、信赖和尊重。这也是一些仅仅带有其他目的的企业和个人要参与义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八是可以帮助自己少犯错误。大千世界,诱惑太多。参与志愿服务,往往能促使自己从道德层面上对自己的一些行为进行反思、选择,帮助自己不犯或少犯一些错误,这对义工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九是可以优先获得来自本社提供的服务。义工为他人、社会奉献时间和金钱的善举将在本社有条件时,可以享受等额的义工服务时间;星级义工可以享受星级义工荣誉、有突出贡献的义工可以享受“爱心使者、爱心大使、形象大使”等殊荣。企业义工在本社里优先享受人物宣传、产品推广和产品购买服务。
二、对他人(服务对象):
一是接受个性化服务。义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有效的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更加满意。
二是帮助他人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义工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对企业:
企业义工志愿服务是大势所趋,就外部而言,企业通过公益活动可以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就内部而言,它可以有效提高生产力和员工凝聚力,提升员工士气,促进团队精神,降低员工流动性。企业文化扎根公益服务,可以变成企业的公益品牌。
四、对社会:
一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义工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二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义工志愿服务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一定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义工是一种自愿的、有序的,同时又是利他的、诚信的、充满活力的奉献精神。而义工的付出,必将影响更多的人认可志愿服务精神,进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节 义工的基本特征
一、自愿性:义工参加志愿服务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二、无偿性:义工参加志愿服务并不以获得报酬为最终目的。
三、公益性:义工参加志愿服务是以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为最终目的。
四、社会性:义工参加志愿服务,行使了公民的权利和履行了公民的义务。
五、非职业性:义工并不以志愿服务为职业。
六、自我价值性:义工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获得个人成长、工作经历、他人的肯定,结识对自己将来发展有益的人,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六节 义工的五层境界
第一层: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是义工最深最直接的感受,在帮助别人后,看到他人获得快乐因而自己也变得快乐。
第二层:身为义工,心是义工。不论身在何处,不管人到哪里,离开了服务组织也处处留芳,为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帮助,服务社会。
第三层:关爱他人,关爱自己。义工是爱的群体,把这种对服务对象的爱转化为对自己的、朋友、爱人、同事、家人的爱和关心,让世界充满爱。
第四层:发动社会,服务社会。用我们的影响力去让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都来关心我们的服务对象进而关心我们这个社会。
第五层:生命不息,奋斗不已.。送人玫瑰,传播文明,服务社会,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
第七节 义工的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
2、具有奉献精神;
3、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
4、根据自身愿望和条件选择一个志愿服务项目,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工作(倡导每人每年不少于48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限);
5、年龄16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可以跟随监护人或在有组织情况下参加志愿服务)。
第八节 义工的权利
1、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2、获得与所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信息和培训;
3、获得与所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必要条件或安全保障;
4、向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5、自身有志愿服务需求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
6、自由退出注册义工;
7、其他应当享有的权利。
第九节 义工的义务
1、遵守本社的各项管理规定;
2、履行志愿服务承诺,服从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的管理和安排;
3.不损害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尊重志愿服务对象的意愿、人格和隐私,保守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获悉的依法受保护的秘密;
4、不得以义工身份从事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
5、妥善使用和保管本社义工志愿服务证书和标志;
6、不能继续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时,提前告知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
7、依法应当承担的其他义务。
第二章 义工的核心文化
第一节 指导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社义工的指导思想。
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1、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2、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3、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4、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1、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2、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3、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4、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1、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
2、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3、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
4、友善即善性和品行,是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第二节 志愿服务宗旨—践行传播文明、服务社会
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我们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和尺度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服务社会来确定,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服务社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所以,我们要想证明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因此我们的将“传播文明、服务社会”定为义工志愿服务宗旨,是为了进一步传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更是“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善举。
我们从“精神弘扬、文化培育”着手,积极培育义工文化,传播正能量,一定能够实现我们义工“值得信赖并得到尊重”的目标愿景。
我们深信,奉献与满足、创造与享受,传播和践行传统美德、时代精神、先进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最终一定能够实现人类社会文明。
第三节 志愿服务精神—践行参与、感恩、奉献、行动、收获
古语云:日行一善,功德无量。不记得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你从社会中获取了多少,而是看你对社会付出了多少。
我们对义工志愿服务精神定为“参与、感恩、奉献、行动、收获。”这种义工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它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一是参与精神:参与精神是义工精神的基础,是基于一定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是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自觉行动。
二是感恩精神:“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精神是人生的基本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生活态度,它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感恩也是一种处世哲学,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我们感恩,就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学会了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用善举去服务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是奉献精神:“奉献” 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义工精神的精髓。义工在不计报酬、不求名利、无私付出的情况下参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这些都体现着义工高尚的奉献精神。雷锋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典范。白求恩大夫将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是行动精神: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人人行善、善行天下,我们不相信世上有谁从不努力、从不参与、从不行动、就会有好的收获。我们知道发电机只有在飞速旋转,不停运动的时候才能发电;人类只有在大脑飞速运转的情况下才可能创造一项项的科学技术。雄鹰的翱翔,骏马的奔腾,鱼儿的畅游,都向我们证明了行动的快乐。积极参与,从现在行动,从点滴行动,感恩社会,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收获知识、能力和情感。尽心尽力,以务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昂扬的志气,用实际行动履行一个义工的职责。
五是收获精神:收获精神是利他精神与利已精神的结合。义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既有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意愿,也有充实自我、锻炼才能的需求,甚至有一些明显利已的因素。义工在真心提供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获得被尊重感的满足、成就感的满足、交友需求的满足、领导才能锻炼需要的满足等,志愿服务是综合性的收获。
第四节 志愿服务价值理念—倡导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这是义工最深最直接的感受,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帮助别人,看到他人获得快乐因而自己也变得快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我们共同的情怀和价值理念。
第五节 七和文化—义工守则三字经
(一)念和同学:观念正 思想齐 觉悟高 爱学习
(二)律和同守:守纪律 懂礼仪 明事理 律自己
(三)言和无争:语言美 常称赞 能自制 无怨言
(四)心和同乐:善批评 少争论 多理解 一家人
(五)身和同助:同甘苦 互分忧 扬人善 共渡舟
(六)利和同享:讲平等 家环境 享自由 创大同
(七)善和天下:传播爱 树文明 助别人 己福兴
多参与 比奉献 感恩心 重实干
行动力 收获丰 人人善 天下平
第六节 志愿服务宣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老陶义工,在这庄严的时刻,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感恩一切,帮助他人,传播文明,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践行志愿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宣誓人:某某人
第一章 标 识
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的标识由社徽、社旗、社标组成。
第一节 社 徽
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的社徽呈圆形,中间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组成汉字的中国“心”, 周围由“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和“Hainan Laotao Volunteer Services Office”的标准黑体字样组成。社徽制作范围为徽旗、徽章。徽旗仅用于办公室、会议室场所、和义工宣誓,徽章仅用于办公室悬挂、工作牌、荣誉证书、奖章。
第二节 社 旗
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的社旗呈长方形,长方形红旗,中间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组成汉字的中国“心”标志, 左边由“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 的标准黑体字样组成。社旗使用的红旗代表祖国,中国“心”代表老陶义工,寓意是在祖国怀抱中服务社会。
第三节 社 标
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标志,上方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 三色组成汉字的中国“心”,下方由“老陶义工”、“Laotao Volunteer” 的标准黑体字样组成。标志制作与使用:
图1,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 三色组成汉字的中国“心”。
图2,上方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 三色组成汉字的中国“心”,底部由“老陶义工”组成。
图3,上方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 三色组成汉字的中国“心”,底部由 “Laotao Volunteer”组成。
图4,上方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 三色组成汉字的中国“心”,底部由“老陶义工”、“Laotao Volunteer” 的标准黑体字样组成。
第四节 标识的寓意
海南省老陶义工服务社标志的主题创意是由嘴衔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组成汉字的中国“心”。标志由“老陶Laotao”、“义工Volunteer”英文首字母“L”、“V”演绎成彩带、橄榄枝、和平鸽、组成汉字的中国“心”,红色彩带表达了老陶义工的用“心”和热“心”,蓝色飞翔的和平鸽象征和平和友爱,绿色橄榄枝则寓意可持续发展和希望,标志昭示了“参与、感恩、奉献、行动、收获”的老陶义工精神,阐述了标识所代表的义工群体,赋予了老陶义工服务社会文化精髓的深刻含义。